很遗憾,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

姜维:理性应对、坚定信心,开创全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4-12-31  来自: 中国钢铁业杂志社 浏览次数:13


编者按




2024年《中国钢铁业》第12期推出“年终专题——2025:向‘新’而行,共赴征程!”今天,《中国钢铁业》杂志官微全文刊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同志在《中国钢铁业》杂志第12期发表的署名文章:《理性应对、坚定信心,开创全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中国钢铁工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分析》,敬请关注。

作者/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 姜 维 




理性应对、坚定信心,开创全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中国钢铁工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分析



岁月的长河奔腾不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转眼,我们告别了难忘的2024年,迎来了崭新的2025年。2024年,中国钢铁行业运行总体呈现高产量、高成本、高出口、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三高三低”局面,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挑战异常严峻。面对困难局面,中国钢铁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攻坚克难、苦干实干,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2024年,中国钢铁行业进入“减量发展,存量优化”发展阶段的特征日益明显。如何正确认识新阶段钢铁行业发展大势?如何准确定位新发展阶段的钢铁产业?钢铁企业应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这些都是钢铁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亟待需要解答的几个重要问题。



01


新发展阶段,钢铁工业减量发展是大势所趋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钢铁行业要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用战略的眼光认清行业发展大势,用战略的思维审视行业发展新阶段,进而依势调整、顺势而为。与任何产品一样,钢铁的存在与发展,是与需求密切相关的。分析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变化对钢铁需求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对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革命胜利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工业国。”新中国成立时,作为工业粮食的钢铁极为紧缺,1949年全国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只有约25万吨、16万吨和14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发展需要,缺钢少铁长期制约新中国经济的发展。1952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指出:“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 点”经过广泛、深入讨论,“一五”计划中确立了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钢铁工业的指导思想。此后,国家把发展钢铁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千方百计发展钢铁生产。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拉动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钢铁工业的发展也较好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供需不平衡的状况呈现出周期性特点。1996年当我国粗钢产量超过一亿吨后,就出现了“钢多了”的观点,并引发一波讨论热潮。此后,每当供求矛盾突出时,讨论就会升温。事实上,宏观经济与钢铁工业发展的周期性特征并没有改变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三四十年间,中国经济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而发展,产生了强大的用钢需求,拉动钢铁工业连续跨越数个亿吨台阶,最终形成10亿吨以上的产能规模。

但是,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量的累加,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降档减速特征明显,结构优化不断推进。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构成重大威胁。中国基于国际责任和国内经济发展需要,作出了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推进中国经济加快进入绿色低碳时代。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必然导致用钢强度的下降。

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钢铁供需逐步由供不应求到阶段性供过于求,再到总体上供过于求转变。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当经济增量效应不能抵消用钢强度下降幅度时,钢铁需求是向下调整的。虽然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困难与2015年有些类似,但由于现在钢铁需求已处于弧顶区而非上升期,因此供求矛盾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自动化解,减量发展是大势所趋。纵观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也都无一例外地走过以上发展阶段。

对于钢铁需求的下降,美国、日本、西欧等基于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的原因,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中国在应对钢铁行业新阶段挑战方面,既要借“他山之石”,更要发挥制度优势,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努力、协同治理,实现既定目标。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基于法制化、市场化原则,尽快建立产能治理新机制,一方面堵住产能增加的“入口”,另一方面开辟产能退出的“出口”,以更低成本、更高 效率实现钢铁供需新的动态平衡;行业应牵头制定自律公约,引导企业严格自律,不搞“内卷式”恶性竞争;企业要顺应市场规律,强化自律,认真践行“三定三不要”经营原则,切实做到减量发展。





02


新发展阶段,钢铁工业仍旧是朝阳产业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提出夕阳产业的概念,并将钢铁归入夕阳产业。这一思潮也数次引发了中国对于钢铁是否是夕阳产业的热烈讨论。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迈入“减量发展,存量优化”新阶段,钢铁是不是夕阳产业的话题再次受到高度关注。如前所述,钢铁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这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从钢铁科技发展史看,1856年,英国人贝塞麦发明了转炉炼钢工艺,这在全球冶金技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该工艺的迅速普及,全球进入现代钢铁时代,钢铁应用领域日益扩展。从鳞次栉比的建筑和广厦万千,到纵横万里、错杂交织的铁路、公路、地铁,从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炊具、家电、轿车,到守护国家和人民安全的“钢铁长城”,再到新能源、上天入地进海等新兴领域……钢铁不仅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当前世界上重要的结构材料和消费量蕞的功能材料,而且在促进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钢铁的可获得性、可满足性以及成本性能的竞争力,已经过数千年,特别是钢铁工业进入现代近170年的实践检验。近年来,各种新材料迅猛发展,钢铁材料也面临巨大挑战。但是毋庸置疑,在可预见的未来,钢铁材料仍将不可或缺、不可能被大规模替代。

从发达国家钢铁工业发展历程看,粗钢产量达峰后必然有一 定时间、一 定幅度的调整,一般调整持续时间为10~30年,减量20%~30%,调整后会保持相对稳定。另外,发达国家人均年度钢铁消费量都长期保持一个较高水平。德国人均500千克年粗钢消费量持续了近50年;美国人均500千克年粗钢消费量持续了40年;日本人均650千克年粗钢消费量保持了约40多年。作为全 球 第 一制造业大国,中国人均500千克年粗钢消费量才持续了10年。有专家判断,未来中国人均粗钢年消费量将在500千克~700千克波动,并将保持一个较长周期。应当坚信,中国作为世界上蕞的钢材消费国,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有8亿吨的需求,将给钢铁行业提供充分的调整空间。

因此,钢铁工业的减量发展并不意味钢铁工业的衰退或消亡,一个8亿吨需求、全球蕞大的钢铁市场,意味着中国钢铁仍是一个令人振奋的重要产业。新的发展阶段,钢铁工业仍旧是朝阳产业。对此,全行业要有坚定的信心。



03


新发展阶段,钢铁企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策略         


2025 年是“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编制“十五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为2025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钢铁行业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的把握与认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钢铁企业既要埋头苦干,做好对内外部复杂环境的实时应对;又要仰望星空,用长远战略眼光提前系统谋划自身发展。新的一年,全行业特别是钢铁企业将在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国际化、高 效化、多元化发展方面展现新气象、谋求新发展。

新的一年,要力争在绿色化发展方面有新突破。近年来,钢铁行业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超低排放改造、极致能效等绿色工程,取得国内外、行内外公认的卓有成效的重大进展,为打赢国家“蓝天保卫战”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低碳排放钢评价方法”团体标准的发布,彰显了中国在全球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中国钢铁工业已经是全球钢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探索者、践行者和贡献者。新的一年,中国钢铁工业将在继续保持产业全球竞争力的同时,持续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继续扎实做好超低排放、极致能效等相关工作;做好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的首次履约工作;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体系、创新体系和指标体系,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始终保持主动进取姿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目前,前沿低碳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中国至少有20家钢铁企业和科研院校的60个前沿低碳技术研发项目正在同步开展,部分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富氢碳循环高炉炼铁、氢基竖炉、近零碳排电炉等低碳技术创新相继进入示范应用阶段。这些低碳技术的突破为中国钢铁低碳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的竞争态势下,强化产业链、生态圈协同,推动重大关键共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新突破大有可为。

新的一年,要力争在智能化发展方面有新作为。钢铁行业作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之一,数字化和智能化不仅是企业降本、提质增效的有效抓手,也是优化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手段的重要法宝。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革命向纵深推进。钢铁企业要继续深入推进数智融合、数产融合,特别是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企业的应用。人工智能的意义远远超过一项技术的范畴,已经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大模型将对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各个产业产生深远影响。新的一年,全行业将在进一步构建智能制造协同发展生态圈上有新的作为,在更大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加强多方、跨界合作,为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权威、更全面、更细致的专业服务,推动钢铁行业数字化创新成果共享、共创、共赢。

新的一年,要力争在高端化发展方面有新成绩。钢铁行业高端化发展,主要是指产品的高端化与服务的高端化。产品的高端化既是下游用户转型升级对钢铁产品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钢铁行业自身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与升级创造新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钢铁产品需求结构也发生着深刻变化。2024年,制造业和建筑业钢材需求首次各占“半壁江山”。未来,制造业将成为支撑钢材高端需求的重要领域,尤其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光伏产业等新领域加快发展将有力拉动相应品种钢材需求。新的一年,钢铁企业将进一步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能有效满足新领域发展需要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钢铁企业将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从传统钢铁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延伸,不仅向市场提供钢铁材料,而且提供智慧与服务。

新的一年,要力争在国际化发展方面有新局面。从产品走出去到资源走出去,从生产走出去到工程走出去,中国钢铁产业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产业,而且已经成为中国蕞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虽然面临国际地缘政治、贸易保护、碳关税壁垒等诸多挑战,但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钢铁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协同、合作、互利、共赢仍是主流。当前,钢铁业面临的很多挑战和问题,依靠某个国家或某几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应对的。例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推动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这其中涉及到的技术、产品、贸易、市场、标准等,都需要国内外钢铁产业链、生态圈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和协同推进。我们倡导的国际化,不仅仅指走出去,也包括引进来,是共商共建共享、开放合作共赢的国际化;不仅仅指原料、产品的国际化,也是生产、投资、贸易、标准的国际化。新的一年,中国钢铁行业将在更大的全球视野下谋划自身未来发展战略,通过推动全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为全球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空间、注入新动能、打造新平台,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畅通。

新的一年,要力争在高 效化发展方面有新进展。所谓高 效化,即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达到资源的蕞配置和产出的蕞化。钢铁行业产业链条长,上下游合作方多,带动作用强。因此,钢铁企业要实现高 效化,要眼光向内,进一步优化生产组织模式、管理管控模式、营销模式、研发体系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新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钢铁企业要真正实现高 效化,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产业链、生态圈合作伙伴的整体高 效化来实现。新的一年,钢铁企业将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科研机构等方面的合作,健全在采购营销、技术研发、产品推广、市场开拓等领域的机制和体系,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的效率,推动构建安全、高 效、合作、共赢、可持续的钢铁供应链、产业链生态圈。

新的一年,要力争在多元化发展方面有新作为。钢铁行业要成功应对挑战、走出困境,构建新的产业发展场景至关重要。钢铁企业要在做精做强主业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发挥优势,实施产业链延伸的多元化发展,这已成为众多钢铁企业实现减量发展、精 品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寻求利润新增长点和增强抗风险能力的重大战略,一些头部钢铁企业已将非钢产业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不再将非钢产业视为传统意义上为钢铁主业保产服务的“辅业”,有的钢铁企业围绕钢铁的非钢产业营收占集团总营收比例超过30%。新的一年,钢铁企业将积极探索发展非钢产业,结合自身实际推动企业向新材料、贸易物流、能源环保、数字化、深加工、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非钢领域的产业延伸。此外,应大力推进钢焦融合、钢化联产,与建筑行业深化合作推动钢结构产业发展,构建钢铁工业发展新模式。钢铁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人才密集型产业,完全具备向钢铁产业链相关领域多元布局和跨界发展的优势。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的一年,全行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的方向,顺应钢铁行业减量发展大势,理性应对、坚定信心,开创全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来源:《中国钢铁业》杂志2024年第12期)


产业集群服务中心

衡阳市鸿炬钢管产业服务中心,专营 产业集群六大服务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0734-8222880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衡阳市鸿炬钢管产业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南首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湘ICP备2024040455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